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智力从哪里开始,从哪里得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者改变婴儿拿到玩具的姿势,比如说把作者换成站着,然后观察婴儿解决问题,拿到玩具的过程。

    结果,实验者发现,即使婴儿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与一开始的问题不一样了,但是在第一次观察过父母的演示之后,13个月的婴儿也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拿到玩具。相比之下,10个月大的婴儿的这种类比能力就比较弱,他们只有在后续问题与初始问题的相似度非常高的时候,才能够利用父母的演示,加以类比,进行问题解决。也就是说,他们的类比推理更加依靠表面单一的属性。

    4.3 实验结论:儿童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了类比的能力

    从这三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结论一:儿童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了类比的能力,但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类比是依靠的属性较单一化,表面化。

    结论二:儿童的类比所依据的属性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逐渐增多、深入。

    心理学家猜想,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儿童关于事物的认识是从表面到本质逐渐深入的。所以儿童进行类比推理时,类比的属性也是从表面开始,逐渐往本质属性深入。表现出来就是儿童类比能力随着年龄的加强,随着对问题本质的认知的加强而加强。

    4.4 教育策略:适当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属性

    从实验中得知,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类比推理能力,只不过那时候由于对事物的认知过于表面化,所以进行类比推理的时候,参考的属性也较为表面化。

    也因为这个原因,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此,想要促进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就要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属性。

    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儿童的认知能力本身也存在一个发展过程,家长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孩子建立一定的发展环境,引导孩子认识事物的多重属性。

    很多家长都难以做到这一点,他们直接的教孩子运用类比推理解决问题,但是却不知道为孩子进行类比建立一定的基础。这种做法过于急切,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适当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的多重属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学会类比,进行类比推理。

    5. 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在发展

    心理观察:天平任务

    5.1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从生活中,家长们可以发现,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的。比如说当幼小的儿童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树上挂着的枣的时侯,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已经会以爬树、用长竹竿打的方式把枣从树上取下来。当然,前提是没有人教过这个幼小的儿童任何关于如何摘枣的方法。

    所以从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事实上,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问题解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因此它的发展很受关心。

    从问题的解决中涉及的心理过程来说,如感知觉、思维、记忆、概念理解等,问题解决能力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为它所涉及的这些心理过程也有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不过再怎么说,我们都是在做一系列推理和猜想,事实是否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需要实验证据来证明。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实验。

    5.2 心理实验:天平会向哪一端倾斜

    1976年,西格勒设计了一种天平,以5、9、13、17岁的120个儿童为被试,对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设计的天平很简单,由一个支点和力臂组成。以支点为中心,两端的力臂上各钉着四个等距、大小长短一样小木棍,且以支点为中心相互对称。

    西格勒实验的材料还有一些重量、形状、大小一样的中间带洞的金属圆盘,刚好可以套进天平力臂上的小木棍里。

    实验时,实验者先让儿童观察天平,看到天平在在没有加任何东西的时候,两端的力臂是出于一种水平状态。然后,实验者当着被试的面用控制杆控制住天平,使天平的力臂无法上下晃动,然后实验者往天平利弊上的小木棍上套圆盘。圆盘套完后,实验者让被试预测当控制杆拿掉之后,天平会向哪一端倾斜。

    从实验者布置给被试的任务来看,被试需要正确考虑两个因素才能够准确的回答主试的问题。因素之一是实验者加在两端力臂上圆盘的个数,即两端圆盘的重量。因素之二是力臂上圆盘到支点的距离。

    西格勒提出了实验假设,儿童将会以下列四种规则中的一种进行问题解决。

    规则一:只考虑支点两侧圆盘的数量,即重量; 规则二:先考虑圆盘的数量,除非两侧数量相同时,才考虑力臂,认为天平会向距离支点较远的那一侧倾斜;规则三:同时考虑圆盘的数量和力臂两个维度,但是对那些一边更重,另一边更远的情况感到糊涂;规则四:同时考虑圆盘的数量和力臂两个维度,且能够准确考虑重量和力臂两个维度。

    实验过程中,为了验证儿童是否有使用假设中的规则,西格勒利用天平一共设计了6种问题。

    第一种问题,平衡问题,支点两侧木栓上的圆盘数量相同。第二种,重量问题,支点两端的圆盘数不同,但力臂距离相同。 第三种,力臂问题,圆盘的数量相同,但是力臂距离不同。第四种问题,重量冲突问题,一侧圆盘数量多,另一侧的力臂距离远,且安排的是较重的那一端下降。第五种,距离冲突问题,一侧圆盘数量多,另一侧距离更远,正确的答案是距离较远的那一端下降似。第六种问题,平衡冲突问题,一侧圆盘数量多,另一侧距离更远,正确答案是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者根据四种规则,分别对6种问题进行了回答。然后通过随机向儿童呈现这六种问题,并统计儿童的回答结果,分析其属于使用哪一种规则解决问题。

    结果发现,5-17岁的儿童中有89%,共107名被试会单独使用一种规则。5岁的儿童一般都是使用第一种规则;9岁的儿童一般使用的是第二种或者第三种规则;13-17岁的儿童则一般都是使用第三种规则。而第四种规则则几乎没有儿童使用。

    5.3 实验结论: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渐提高

    从所得的实验结果西格勒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

    结论一:儿童5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天平问题的解决能力。

    结论二:个体的这种问题解决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渐提高的。

    西格勒的实验非常的经典,不但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信息,更是为后人的研究提供的依据。很多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都是以西格勒的实验模型为准,对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研究。

    5.4 教育策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适当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我们没有得到关于儿童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能够进行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适当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他们在年幼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这一点来说,家长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对孩子加以锻炼,促进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不过从实验中从他们解决问题所依据的规则来看,他们的解决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对事情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全面。从这一方面来说,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家长对于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可过于急切。

    不过生活中,很多家长能够做到前一点,但是却做不好后一点。家长们都非常关心孩子的进步,包括各种方面的进步。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们都会因为过于急切而忽视儿童的发展规律。

    这是不可取的,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针对孩子的年龄与思维发展的水平,选择形式、难度、量都比较适合儿童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

    6. 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出现得很早

    心理观察:天平任务2

    6.1 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76年,西格勒的天平问题实验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研信息,但是因为西格勒所找的被时的年龄限制,我们只能知道儿童5岁以后的情况,至于5岁以前的发展情况,则是相对空白。

    而 “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疑问也依然没有被回答。在西格勒的实验之后,有一个学者还是利用了天平问题的研究方法,为这个答案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6.2 心理实验:5岁以前的问题解决能力

    那么,儿童5岁以前是否有问题解决能力呢?1995年Case同样利用天平问题对对更小的儿童进行了实验,探索了他们对于天平问题的解决能力。

    Case的实验很简单,他给婴儿呈现一个天平,天平的一端力臂上挂着铃铛,当天平晃动的时候,这个铃铛就会响起来。

    实验时,实验者要求被试们使天平上挂着的铃铛响起来。当被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则当着被试的面击打、或者触摸天平的一端使得铃铛响起来,然后再次要求被试们使天平上挂着的铃铛响起来。

    结果发现被试中,4-8个月的婴儿会模仿实验者的行为模式,和实验者一样击打或者触摸天平的一端使铃铛响起来。12-18个月的婴儿则在模仿的同时,试图把天平的另一端按下,使得有铃铛的一端抬起,然后敲响上边挂着的铃铛。2岁到3岁半的儿童则根本不需要实验者的示范,自己直接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实验者要求的任务。而4岁到5岁的儿童,则能够利用实验者所给的轻重不同的积木,把它们放在天平两端,使得铃铛响起来。

    6.3 实验结论:个体婴儿期时,就具有一定的简单的问题解决能力

    从这个实验结果,Case得出个体对于天平问题的结论。

    结论:简单的解决能力早在婴儿期就出现了,并且个体的这种解决能力是不断提高的。

    6.4 教育策略:对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孩子年幼时开始

    实验告诉我们,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婴儿期就出现了,但是问题解决能力有限,有时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

    所以家长对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通过模仿成人的解决方式,或者通过摸索发现新的解决办法,或者直接通过思考发现事物与目标之间的关系都是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方式。家长可以在这些方面做适当的引导。

    不过,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有一个过程,所以家长们也不要过于心切,对孩子的培养也应视孩子的发展水平而言。

    7. 让孩子的思考具有远瞻性

    心理观察:汉诺塔实验

    7.1 不为后来考虑

    有一次,我去邻居家玩,邻居一家都不在,就几个小孩坐在地上斗地主。我很无聊,在旁边观看了一会儿,发现年幼的孩子就是比不过年长的孩子。小一点的孩子总是只看到眼前的胜利,在出牌的时候没有远瞻性。总想着比别人大就好,结果经常是到最后剩下一手烂牌。而相对大一点的孩子则好一点,能够比较有计划的出牌,并最终达到胜利。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是如此,小的时候对问题的考虑不够长远,只想到目前的状况,不会安排近期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关系。

    心理学家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中,就有关于儿童对小目标和大目标的处理的研究,比较有名的就是Klahr的汉诺塔实验研究。

    7.2 心理实验:Klahr的汉诺塔

    Klahr的汉诺塔改编自河内塔和伦敦塔。而河内塔又是以流行于19世纪的一道难题为基础设计的一个特殊装置,经常被学者用来研究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后来在研究中,Shallice在河内塔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伦敦塔。

    Klahr的汉诺塔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有6个相同大小的底座,其中6个底座排成2排3列,一一对齐。还有多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筒,可以从小到大,由下直上的倒扣在底座上。

    选取3-6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汉诺塔实验。实验时,Klahr和儿童相对而站,分别站在汉诺塔实验装置的两侧。Klahr首先按照由下至上,从小到大的规律在儿童那一侧的3个底座上倒扣了n个铁筒。然后实验者同样在自己这一侧的3个底座上倒扣上n个铁筒。其中实验者与儿童的铁筒放置的情形不一样,假如儿童的铁筒是在他右手方向上的那一个底座上,那么实验者的铁筒就在儿童左手方向的那个底座上。

    然后实验者要求儿童将自己那一侧的一堆铁筒以尽可能少的移动次数摆成实验者这一侧铁筒摆放的状态。如果是上面所假设的问题,那么儿童就需要将自己右侧底座上的铁筒摆放到左手边上的底座上。

    在移动之前,实验者告诉儿童,每次移动只能移动一个铁筒,而且大筒只能在下筒上面,儿童不能把下筒放在大筒上面。

    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倒扣的铁筒的数目由一个逐渐增多,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步骤也逐渐增多。

    实验者观察并统计儿童解决问题时的行为反应,以及总共所用的步骤,看不同年龄的被试是否能够成功的完成汉诺塔实验问题。

    结果发现,3岁儿童中,大部分只能完成2个步骤的问题,也就是只用移动两下就可以将自己这一侧的铁筒摆成实验者那一侧铁筒的状态。而4岁儿童中,大部分都能够解决4步骤的移动问题;5岁和6岁的儿童中,大部分已经能够解决5-6个步骤的移动问题。从这个结果上可以看出,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提高的。

    除此之外,实验者还观察到年幼的儿童中会出现,当自己无法按照规则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放弃考虑实验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移动铁筒,以达到目标。

    7.3 实验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思考更具有前瞻性

    从汉诺塔实验的实验结果中,实验者得出了这样的实验结论。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这种能力逐渐提高,思考更具有前瞻性。

    而实验者所观察到的年幼的儿童通过自己的规则解决问题的现象也说明了,儿童在年幼的时候对规则的遵守能力更低一些,也就是说年长的儿童更加懂得遵守规则。

    7.4 教育策略:引导、培养孩子思考的前瞻性

    从实验中和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知道,思考的前瞻性对于问题的成功解决是多么的重要。

    虽然儿童对于最终目标与亚目标的计划于思考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的利用游戏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发展。

    很多家长可能也会意识到最终目标与亚目标的详细计划的重要性,但是却很少有家长意识到对于孩子这种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也有家长会在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时候跟孩子说:“一步一步来”。但是很少有家长会专门对孩子的这种能力进行培养。

    不过,相信看过这个试验之后,家长们就会意识到这种思考前瞻性的重要。所以,家长们可以在与孩子游戏和生活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孩子的思考,让孩子的思考具有远瞻性。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8. 孩子几时能够看懂地图

    心理观察:房间模型与房间

    8.1 “爸爸”,“妈妈”和“孩子”

    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去一个很久没有去过的亲戚家玩。他家有一个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那天去的时候刚好是周末,孩子也在家里。去亲戚家的时候,小孩正在她的专属地席上玩游戏。我看到上边放了很多的东西,有布娃娃,还有小碗等,她貌似是在玩过家家。

    那个男孩子的布娃娃貌似是“爸爸”,她是“妈妈”,还有一个穿着婴儿服的娃娃是“孩子”,他们一家似乎刚刚吃完饭。我看到她把一些小碟和纸张收起来,那应该是他们用来吃饭的“碗”。然后她又在每个“人”面前重新摆上几张圆形的纸。这时候,我有点不明白了,这圆形的纸代表的是什么?刚好这时候起了点风,其中一张纸被吹跑了。我看到她急忙把只拿回原地摆好,口中还说道:“风太大了,把茶杯都吹倒了……”我这才知道原来那圆形的纸张是代表茶杯啊!

    在成人的世界里,成人会用文字,图案等东西来代替、表征某些具体的事物。在儿童的世界也一样,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符号表征代替别的东西,这个在孩子玩过家家的时候表现的最明显。

    但是这毕竟是游戏,随着成长,他们要逐渐学会理解和运用这个世界通用的表征。那么孩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理解和运用这些通用表征的呢?

    8.2 心理实验:小房子与大房子

    心理学家德洛克为了对儿童关于符号表征的理解与使用能力的发展进行研究,以2.5岁与3岁的儿童为被试,设计了一系列非常经典的实验。

    首先是1987年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德洛克先让儿童被试们看一个房间的模型,然后实验者把一个非常小的,与房子成比例的玩具藏在模型房子里面。接着实验者把儿童带到一个与模型一模一样的房间中,告诉儿童有一个真正的玩具藏在在这所大房子中,玩具所藏的地方与模型中所藏的地方相应。然后实验者要求被试们从这个房间中寻找出被隐藏的玩具。

    比如说,实验者把小史努比藏在模型房间的椅子下了,那么在真正的房间中相对应的椅子下就藏着大史努比。

    结果,实验者发现,2.5岁的儿童中只有20%能够不出错的在大房间里相应的位置找到玩具;而3岁儿童中,则70%能够毫不出错的在大房间里相应的位置找到玩具。虽然被试们的年龄差距很小,只有七个月。

    德洛克感到很奇怪,难道2.5岁的儿童还不能够理解符号表征与所表征的事物之间的指代关系吗?德洛克猜想,有可能是因为2.5岁的儿童不能够理解利用房间模型的表征来在大房间中解决寻找玩具的问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德洛克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依然是以2.5岁和3岁的儿童为实验被试,德洛克这次呈现给2.5岁的儿童的是一张画着大房子的简笔画或者照片,不再是房间模型。然后德洛克让儿童们使用简笔画或者照片去大房间里寻找被藏起来的玩具。

    结果发现,在房间模型实验中寻找玩具失败的儿童成功的找到了被隐藏的玩具。

    8.3 实验结论:2.5岁的儿童已经可以理解和使用符号表征

    这个实验结果成功的证明了德洛克猜想的正确性,根据此结果德洛克得出了一个实验结论。

    结论:说明了2.5岁的儿童已经可以理解和使用符号表征,并用来解决问题。

    但是德洛克的研究并未终结于此。他猜想之所以在第一个实验里80%的2.5岁儿童与70%的3岁儿童无法成功的找到玩具,可能是因为他们把模型房间当玩具玩, 从而削弱了房间模型的符号表征属性。

    1989年,德洛克重新进行了第一个实验,但是他还设立了另两个处理水平,第一是,将房间模型放在玻璃瓶内,儿童被试们只能看,不能够接触。第二是将房间模型给孩子们玩。

    结果发现,在第一种处理水平中,2.5岁的儿童寻找隐藏玩具的成功性升高,在第二种处理中,3岁儿童寻找隐藏玩具的成功性反而降低。

    这个实验结果充分说明德洛克猜想的正确性,说明确实是房间模型的玩具属性掩盖了其作为符号表征的属性。也解释清了为什么当用简笔画与照片的时候,2.5岁的儿童能够成功的找到被隐藏的玩具。只是因为简笔画与照片的作为玩具的属性低,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低,儿童大多会把它看成符号表征,而不会把它看成玩具,从而不再对其所表征的信息进行理解与利用。

    8.4 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孩子的符号表征能力?

    因为选取被试的年龄限制,这个实验并不能够说明孩子对成人通用的符号表征的理解和运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只能够知道孩子在2.5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符号表征。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1)适当的培养儿童对符号表征的理解与使用。

    现代生活中离不开对符号表征的使用,而儿童对符号表征的理解与使用能力也发展的较早。他们很早就可以利用其他东西进行表征,一根小木棍可以被他们用来代表筷子,手枪或者小船。

    家长们可以适当的在儿童早期时,从儿童日常的游戏和学习中对儿童的对这种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与训练。

    不过从实验的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小的时候会把很多东西当做自己的玩具,所以在符号表征的理解和运用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家长们在培养的时候,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不可心急。

    (2)让儿童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事物的功能。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作为符号表征的事物的多重属性的冲突会阻碍儿童对该事物符号表征的理解。

    所以在引导儿童学习和理解事物的符号表征意义的时候,先要教会儿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看待事物,发现事物的多个属性。尤其是对事物的符号表征属性的认识。

    在初期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能力限制,则应该给儿童提供符号表征这种属性比较强烈的事物或者线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