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帮助孩子适应这个社会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让孩子学会放弃旧有观念

    心理观察:理解实验

    1.1 孩子对事物的真正理解是怎样形成的?

    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来看,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平的,因为如果是圆的话,自己就会掉下去;还有一段时间认为地球是圆的,我们住在地球里面。www.Pinwenba.com而自己是什么时候真正形成地球是球形的概念,则已经忘记了。

    这种经验似乎是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说明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的。那么现在把这种经验放到孩子身上来看,其实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识,对概念的一种理解过程。只不过这种理解一开始并不就是正确的,它似乎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

    不过这仅仅是从我们自身经验出发得出的一种猜想,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得靠真实的数据信息来说明。

    那么究竟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家长又该怎样促进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呢?

    1.2 心理实验:地球是什么形状

    Stella Vosniadou是雅典一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教授,她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着很多著名的研究,以英文和希腊文的形式发表了100多篇著作。她和William Brewer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做了一个很经典的实验,说明了理解的发展过程,找到了我们是如何“知其所以然”的答案。

    实验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人们会先建造一个心理模型,然后测试这个模型,以获得对于周遭的理解。它认为我们在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系列的中间点,每达到一处,了解的都是事情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从这些心理模型的中间点中找出证据说明理解的发展过程。

    Vosniadou 和 Brewer的实验采用访谈法,访谈对象为60个6-11岁的孩子。访谈中他们需要回答48个问题。问题从简单出发:“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渐渐的,后面的问题变得更有试探性,以此了解孩子对于地球的理解所建立的心理模型。

    实验结果是大多数孩子开始的时候都说地球是圆的,但是到后来的回答中,研究人员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如当问到如果你年复一年一直走路会发生什么情况时,很多孩子都回答说会掉下去,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只要不是站在上面,就会站不稳。有些孩子甚至说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去。还有孩子说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

    Vosniadou 和 Brewer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了整理统计,发现孩子们存在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

    60个孩子当中有1个的孩子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长方形,我们有可能从边缘掉下去。还有一个有类似的看法,认为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圆盘子,我们有可能从边缘掉下去。8个孩子认为,有两个地球,我们站在其中一个平的“地球”上,而另一个在天上的“地球”是圆的。这个答案揭示了当被问到“地面”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星球是平的,而被问道“地球”是则认为是圆的回答。有12个孩子认为地球是一个空心球,而我们住在地球内部的一块平地上。还有4个孩子认为地球是个铺平的圆球,人可以在上面(和下面)生活。剩下的11个孩子或者是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或者他们的回答难以归纳出一种模型。

    不过结果证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持有地球是球状的常规观点的孩子稳步增多。

    1.3 实验结论:理解建立在放弃固有的成见的基础上

    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结论:个体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接受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而理解建立在放弃固有的成见的基础之上。

    比如说,首先我们从经验上告诉自己地球是平的,否则我们就会站不稳。但是我们又被告诉地球是球形的,所以我们建立了各种心理模型,来解决这种冲突。比如说空心球。而要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那就要求孩子放弃自己原有的思维,即认为只有在平的地上才能站稳,倾斜的地方就会掉下去。

    1.4 教育策略:引导孩子学会怎样接受新观念

    根据实验的结果和后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在育儿上得到一些启示:让孩子学会在理解中放弃旧有观念,接受新观念。

    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不断放弃旧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孩子的理解发展中,要逐渐引导孩子认识新观念比旧有观念更好的地方,帮助孩子放弃旧有的、不正确的观念,建立正确的观念。

    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对孩子以后在生活学习中也有很大的好处。而相对于父母而言,在理解孩子的时候,也要学会相对的放下自己的观念,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2. 孩子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学习来的吗

    心理观察:不可能场景实验

    2.1 想要骗过孩子,没那么简单

    昨天在朋友家看到了非常熟悉的一幕。朋友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不让孩子玩手机上的游戏,所以平时在家的时候,手机总是藏得好好的,不让孩子发现。这一次,朋友正打电话的时候,她的小孩从外面回来了。

    小孩看到他妈手了的手机,两眼放光,迅速的窜到眼前要玩手机。没有办法,朋友说让他玩10分钟。10分钟后,孩子依然不想把手机还给朋友,于是朋友骗孩子说要打个电话,待会再继续给他玩。朋友装模做样的打完电话,然后把手机拿在手里,转两圈,快速的把手机藏了起来,然后对她小孩说:“看,手机消失了!”结果,她家小孩很不屑的说:“肯定是你把手机藏起来了,每次都这样骗我。”然后转身就找电视遥控去了。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年幼无知,所以在有些时候会撒一些小谎,想要骗过孩子。但是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好骗的。就像上边的谎言,孩子虽然不明白东西到哪里去了,但是他知道东西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就消失。孩子们好像天生就能够明白一些东西,想要骗过他们并不容易。

    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2.2 心理实验:不可能出现的场景

    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其实主要是想要知道,对于新生儿而言,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会是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感到好奇,充满各种猜想,还是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答案,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是怎样的?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心理学家进行了实验研究。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婴儿大约会在9-12个月的时候获得客体永久性,但是在这之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体也依然存在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对这个世界是没有认知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但是皮亚杰的理论是否是正确的呢,儿童是不是12月之前不具备客体永久性呢?

    伊利诺伊大学的Renee Baillargeon教授对此产生了怀疑,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挑战皮亚杰的这个认知发展理论,挑战皮亚杰关于客体永久性的说法。

    Renee Baillargeon教授选取的实验对象是6个半月大的婴儿。实验开始先让婴儿观察小车从一个小坡上正常滑下的和受到“障碍”后,被障碍物阻拦的情景。

    随后用遮板遮住有障碍物的这部分,继续让小车从下坡上滑下来。但是试验者在放开小车时做了一些手脚,让小车可以顺利通过障碍,很神奇的从遮板的另一侧出现。

    Renee Baillargeon认为如果婴儿有了“恒存在”的概念,他就会知道遮板后面的障碍物依然存在,没有消失,而小车应该在滑下来的时候被障碍物拦住,停下来。可是由于试验者做了手脚,小车顺利的从小坡上滑下来了,奇迹的出现在遮板的另一侧。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的场景。

    Baillargeon发现,婴儿观察不可能情景的时间更长。这足以说明他们对不可能情景,产生了惊奇或者怀疑。也就是说明婴儿明白即使看不到障碍物,被遮挡住了,但障碍物依然存在,依然会拦住下滑的小车。

    Baillargeon教授还用玩具兔子、玩具老鼠、玩具胡萝卜等来代替小车和障碍,多次对实验进行重复。还设计了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不可能”情况,并针对性的严格设计了“可能”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婴儿注视“不可能”情景的时间普遍更长。也就是说婴儿存在着客体永久性,而且并不是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婴儿要到12个月才会出现客体永久性。

    2.3 实验结论:孩子天生拥有对自然界规律的直觉认识

    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认证,大约3个半月大的孩子就存在了客体永久性的一些认识,能够对这个世界中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如重力、惯性、客体永久性等有简单的认识。因此,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

    结论: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拥有对自然界规律的直觉认识。

    2.4 教育策略:孩子虽小,但也有常识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对自然世界的一些规律的直觉认识,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就向孩子撒谎,它极有可能就被孩子识破。这样不但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还有可能会给孩子一个坏榜样。

    因此,再次面对像我朋友的那种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点,不要再轻易地就向孩子构造一个谎言。

    3. 你的看法和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心理观察:看法区别实验

    3.1 奇妙的孩子世界

    家长们会发现儿童在很多方面多与成人表现的不一样,比如说他们的思维、看法、行为等。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他们的看法也比成人更具有创造性。他们的看法也比成人更加的天真,他们的行为也更加的直接。他们的一起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单纯。

    看看孩子们画的图画,绝对让人感觉的非常的童真,在他们的画上,色彩鲜艳,线条简单,但是有时候成人却很难看懂,需要加上孩子的解释,才能明白那是什么。

    他们的想法也很新奇,能够把一根小木棍想象成任何他想想象的东西。从某个方面来说,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但是也很广阔,远没有成人的那么多条条框框。

    这些都是我们从生活观察中得到的经验,我们现在来看看有关这一方面的实验研究,看看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我们所想。

    3.2 心理实验:一个黑点的意义

    实验非常简单,实验者拿出了一张白纸,然后在白纸上涂上一个点。实验者拿着这张涂着黑点的白纸问成人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纸上是什么?”

    结果几乎所有的承认的回答都是:“一个黑点”。但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回答却是多样的,有的说是“一顶草帽”;有的说是“一颗星星”;有的说是“一块烧焦的牛肉饼”

    从这个结果上进行推测,心理学家认为白纸上的一个黑点对于成年人来说太熟悉了,回答起来也别无选择,直接选择了最熟悉的回答。而对儿童来讲,他们对这个黑点还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所以儿童观察这个黑点的眼光也比成人多元化,想象和思维不会受到熟悉的限制,比成人更自由。因而儿童的看法与成人相差极大。

    3.3 实验结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区别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结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区别,儿童的思维更加的宽广,不受限制。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成人的成长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与思考都会从熟悉的角度进行,这是一种经验的影响,同时也是一种对思维的限制。跟成人相比,儿童的社会经验很差,对周围的一切都不熟悉,思维发展水平也不够,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思考的时候不会直接从熟悉的事情中出发,他们想的更多,思维更加宽广。

    3.4 教育策略:正确对待异于自己的孩子的想法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想法确实和成人很不一样,他们的想法更不受限制,更加的广阔。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1)不要拿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成人与孩子的看法是存在很大的区别,大多时候,成人考虑到的事情他们不会考虑到,而他们看到的东西成人也许根本不会想到。

    所以在看待孩子的行为与看法的时候,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审视,他们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而想要了解孩子,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周围的事情。

    (2)不要让你的经验限制孩子的思维。

    成人的经验会限制自己的思维,但是孩子不会。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以你的经验去纠正孩子的某些看法,那样是人为性的让你孩子的思维被你的经验所限制,不利于孩子的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

    不过,对于家长来说,做到这一点其实有点困难,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的想法是一种错误,因此会责怪孩子,还会纠正孩子的看法,让孩子形成和自己一样的想法。

    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直是错误的,有时候家长们也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不过一味的对孩子的想法进行批评,将会对孩子的创造性进行很大的打击,限制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些特别的观点和看法就打击孩子,应该对孩子的想法表示赞赏和鼓励,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孩子认识成人世界是不一样的看法。

    4. 让孩子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习

    心理观察:发现学习教学实验

    4.1 该让孩子怎样学习?

    邻居家有个上小学的孩子,父母在城里打工,平时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带着。在家长关心的事情中,除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就是孩子的学习状况。我的邻居也是,我经常看到孩子的爷爷带着老花镜教孩子做数学运算、背乘法口诀。

    不过似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孩子总是记不住乘法口诀,很多时候都需要一个一个的背过去,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就是直接找乘法口诀表进行对照。孩子的爷爷觉得可能是自己教孩子的方法不对,但是自己知道的不多,实在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学习。

    其实不仅是我的邻居,很多人教孩子进行学习的时候也会有这种困惑。他们在教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多都是直接教孩子认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当效果不佳的时候,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做。

    4.2 心理实验:积木块里的数学知识

    其实孩子的学习教育不仅仅是家长们关心,研究学者们也很关心,它一直是儿童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出学习的特点和方法,以便让孩子学得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对认知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词浯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很多著作,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很大贡献。布鲁纳在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布鲁纳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研究,在研究儿童智力的过程中提出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遵循学生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于是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并设计了一个教学实验来论证发现学习。

    教学实验的内容是引导8岁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

    实验教学中,有一些表示数量的积木块:大正方形(x乘x)、长方形(1×x)、小正方形(1×1)。让儿童玩弄并熟悉这些表示数量的积木块,并在玩耍中发现并获得知觉经验。

    然后教师向儿童提问、启发,儿童按教师的要求搭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正方形,不断在教师的提问和启发中进行各种探究、操作,并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记录、对照。

    结果是这些儿童逐渐领悟到隐藏于组装正方形的过程中的重要规律,记录如下:

    X2+2x+1=(x+1)(x+1)

    x2+4x+4=(x+2)(x+2)

    x2+6x+9=(x+3)(x+3)

    x2+8x+16=(x+4)(x+4)

    x2+10x+25=(x+5)(x+5)

    儿童们发现当方程左边x前面的数字与2,4,6,8,10……的比例递进,另一行的增加是1,4,9,16,25……时,方程的右边的数字是以1,2,3,4,5……递进。

    4.3 实验结论: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知觉经验为基础进行发现学习

    布鲁纳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结论一:发现学习存在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

    结论二:学生们学习是以自己的知觉经验为基础进行发现学习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对孩子的教育学习上给了很大的启示,也引发了教学上很大的变革。教师对学生们的教学,不在是一味的让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知识,渐渐地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知识。

    4.4 教育策略:帮助孩子进行发现学习

    在实验中,我们知道,发现学习存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发现学习。而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在帮助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这么两件事:

    (1)加强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主动地探索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还可以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在教育孩子学习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像孩子灌输知识,让孩子进行被动地学习,要启发式的让孩子自主探索,进行发现学习,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而要加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那就要引起孩子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