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给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孩子们需要什么

    心理观察:恒河猴实验

    1.1 男孩子需要父母抱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对于男孩子的教养总是比女孩子严厉,所以很多家庭在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的方式很不一样。www.Pinwenba.com

    就比如说我的老家的邻居,他家有两个孩子,大的是男孩,小的是女孩,两个孩子只差1岁。因为大的是男孩,他们都认为不应该让他太娇气,所以很少抱在怀里,基本上自从会走路后就一直在地上。后来小女儿出生了,招人疼啊,天天的抱在手里头,结果儿子吃醋了,觉得自己父母对妹妹好,对自己不好,所以天天的捣蛋调皮,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让他们一家人很是头疼。

    那么养男孩子的时候,父母究竟需不需要多抱抱孩子呢?抱孩子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娇气?

    我们来看看下边一个实验,看一下父母和孩子的肢体接触会对孩子来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重要位置,我们就能够回答上边的问题。

    1.2 心理实验:布妈妈与钢丝妈妈

    亨利·哈罗认为幼猴除了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亨利·哈罗想要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于是他找了一些合作者,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叫恒河猴实验。

    首先,他们先制作了不同类型的母猴。

    第一只代理母猴是用光滑的木头做的身子,然后外面再用柔软的海绵和毛织物裹了起来,在这只母猴的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部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

    第二只母猴则是由铁丝网制成,其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与第一只母猴相比,它除了不能给幼猴提供舒适环境之外,其他方面完全艮第一只母猴一样。

    参加实验的幼猴一共有8只,都是刚出生后的健康幼猴。研究者随机把幼猴分成两组,然后把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两组幼猴,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均提供奶。

    实验者把猴子放在笼子里,然后进行观察记录,记下在幼猴出生后的前 5 个月中和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

    结果显示,幼猴极端偏爱木制母猴,就算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也是如此。在最初几天的调适期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会迫不及待地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奶后又迅速地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可见,幼猴确实除了基础的生理需要,还有一种对柔软物质的接触需要,而且很明显,这种接触需要非常的重要。

    而进一步观察两组幼猴的行为特征,也证实了这种接触的重要性。研究者们发现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是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会出现对牛奶消化不良,经常腹泻的现象。这说明,由于幼猴缺少母猴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影响到了消化系统的功能。

    1.3 实验结论: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肢体的接触安慰

    从恒河猴实验中,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对父母产生的依恋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父母对婴幼儿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的满足,而是抚养者给婴幼儿带来的温暖亲切、安全的情感,而这种感情的传递则需要肢体的接触安慰。因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结论:所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依恋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肢体上的接触起了很大的作用。

    1.4 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和孩子的肢体接触?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了肢体接触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给孩子多一点肢体接触。

    肢体接触是孩子成长需要中的一种,和父母的肢体接触会给孩子带来亲切、安全温暖的感觉。因此家孩子家长多拥抱孩子,爱抚孩子,就算是摸一下他的小脑袋,也会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爱,那样他才会觉得安全,消除心里的紧张。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和孩子的这种肢体接触是越来越少。其实这样会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家长们可以视孩子的年龄给孩子适当的肢体接触,孩子小的时候多抱抱,给多一点肢体上的爱抚,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但是还是可以在孩子伤心,需要父母支持的时候给一个拥抱,让孩子得到安慰和支持。

    (2)物质不能代替情感上的关心。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建立在父母给孩子的情感关爱上,他们对父母通过亲切、关爱、温暖的肢体接触的需求强过于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所以多让实际行动表达你对孩子的关爱,而不是只是通过物质来关心你的孩子。

    2. 你的期望,可以创造孩子的奇迹

    心理观察:罗森塔尔实验

    2.1 改变命运轨迹的人

    朋友跟我讲了她一个同学的故事。朋友和这个同学是同村,小时候一直在一个小学上学,高中的时候又恰巧是一个班。但是朋友的这个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还喜欢玩,所以基本上没有老师看好他。就连他的家人也认为他长大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既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混混。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朋友们大学毕业后,为找工作急的头晕的时候,人家已经有了一家自己的小装修公司。

    一次聚会,朋友同学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他说,其实他也一直以为自己会一直玩下去,到最后继承家里的那个小店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但是他初中时的体育老师一直都很信任他,对他说他以后肯定有大成就。于是他也开始相信自己可以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结果证实了他体育老师的话,他最终成功了。他感叹的说,初中的体育老师是改变他命运轨迹的人。

    家长和老师们的不相信,让朋友的同学也认为自己会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体育老师的信任,让他相信自己会有另外的一种发展可能。别人的期望与信任究竟会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家长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关系?我们来看一看罗森塔尔的经典实验。

    2.2 心理实验:乡村小学里的奇迹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期望,同时他还对非言语交流很感兴趣。

    1966年,罗森塔尔在一所乡村小学做了一项非常著名的实验,实验的内容是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作用。

    实验是在一个乡村的小学中进行的,罗森塔尔先是给这所小学各个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试完成之后完之后,他在没有看测验结果的前提下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很聪明,将来可能会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实验在这里只是进行到一半,另一半在8个月后完成。罗森塔尔在8个月后再次来到这所学校。结果他很神奇的发现,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2.3 实验结论:人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罗森塔尔的实验非常的有名,它证明了期望对事情产生的影响。那20%的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有显著提高,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结论:个体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和暗示,尤其是当这个人是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

    所以,期望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评判,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行为。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期望时,就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关心他,从而是这个人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努力向上,往期望中靠拢。

    2.4 教育策略:相信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望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家人和老师都是他所信任的人,父母是他所崇拜的人,所以家长、老师们对孩子的期望将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暗示,使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也朝着家长和老师们所暗示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于孩子,家长们应该给以正确的教育,多鼓励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给他们积极的期望。

    很多家长经常会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大发雷霆,并在气头上说出很打击孩子的话,比如说“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等。虽然有时候父母并没有经过多想就说出这样的话,但是这种话确实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他有可能就此相信自己真的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因此在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平时也应该多鼓励孩子。要知道,积极的期望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消极的期望则会给孩子消极的暗示。

    3. 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聪明

    心理观察:大鼠实验研究

    3.1 带孩子住楼房好还是住平房好?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将近2岁了,但是会说的话还是有限,只会叫爸爸、妈妈。医生说孩子发声部分都很正常,只是有点语迟,要朋友不要着急。但朋友作为父母,哪能不着急啊,尤其是看到别人家同龄的小孩聪明伶俐的模样时,更是为自己的孩子担心。

    后来,他一个搞幼教的朋友告诉他。这可能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因为孩子出生那一年正逢流感,所以一年都没敢带孩子出去过,接着他们搬进了20多层的楼房上,也没有人愿意带孩子出来散步。就这样导致孩子从小接触的东西太少,所以导致了孩子发育的较晚。

    我不知道这个搞幼教的朋友说的对与否,但是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外界的、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能够刺激个体的大脑发育,而接下来的这个实验就是与此相关。

    3.2 心理实验:聪明的老鼠

    上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Greenough那老鼠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把同一窝生下来的小白鼠分成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被实验人员养在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环境下。这里的丰富多彩值得是把实验组的老鼠与其他老鼠一起养,并提供许多“玩具”供其玩耍。对照组的老鼠责备养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单调贫乏的环境中。

    然后,让两组的老鼠进行迷宫实验。迷宫实验是指把老鼠放在入口,迷宫的终点有老鼠爱吃的食物,让老鼠走迷宫,老数据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多次后就能够直接找到正确的路径,直接通过迷宫到终点。

    实验者发现,实验组的老鼠比起对照组的老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都更好。然后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老鼠的大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老鼠大脑脑体积增大,脑细胞核增大,脑皮层增厚,突触链接增多,还有其视觉皮层单个神经元的突触数量,比在对照组的老鼠要多20~25%,同时伴有神经血管和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的增多。

    3.3 实验结论:外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因为大脑是人的智力系统,所以Greenough推断在丰富多彩环境下成长生活的白鼠更加的聪明。所以,实验者得出结论。

    结论:外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大脑的发育,促进智力的发展。

    3.4 教育策略:多让孩子接触外界

    从实验得知,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刺激促进大脑发育。虽然实验的对象是大鼠,但是对于大脑发育水平不高的幼儿,其实这个实验结论也是可以用的上的。当然,可能对于大脑发育成熟的人来说,这个结论的可利用性又低一点。

    所以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外界的信息,多与自然接触,与人相处,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不要再因为外界条件,把孩子拘在小小的一方天地里。

    4. 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养你的孩子

    心理观察:教养方式追踪实验

    4.1 究竟该怎样教孩子?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事例: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女儿去找心理医生,因为她的女儿过于胆小,不敢见人,不得已见人时,也是低着头不敢说话。妈妈说没有离婚之前,女儿活泼可爱,学习上进。不过自从两人离婚,女儿被判给了性情粗暴的父亲后,女儿就变得越来越自卑。

    妈妈怨恨的说是孩子的父亲将孩子打傻的,因为父亲平时对女儿说打就打,经常无故指责女儿、骂女儿没用,才导致孩子变成这样。

    在这个事例里可以看出,父亲严厉的教养方式使一个本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女孩变得自卑怕生,不敢见人。这是教养方式不正确的错。

    那家长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养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一项实验调查。

    4.2 心理实验:教养方式有什么影响

    心理学家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

    追踪实验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设计进行的。鲍姆令德共进行了三次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将被试孩子的个性按照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显示的成熟水平分成3组:最成熟组、中等成熟组和最不成熟组。然后通过实验测试与调查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教养”四个方面对被试们的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评定。

    第二次采用与第一次相反的研究程序,实验者对在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做个性评定。等被评定的这些孩子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评定。第三次实验与第二次实验一样。

    结果是,首次实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从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两项能力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从结果中得出,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鲍姆令德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提出了两个衡量父母教养方式的指标:要求度和反应度。要求度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标准的要求高低,分为高要求度和低要求度。反应度是指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和关爱的程度,分为低反应度和高反应度。鲍姆令德根据这两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四种类型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性格、能力相关。

    权威型的父母是高要求、高反应型父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